这些自然情感并不直接就是道德情感,相反,是与人性的自利相关。
这就是说,儒学今后不论有什么样的发展,也无法在自然本体论方面超过在今天已经形成了范式理论的常规自然科学的解释。如果可以简约地说,政治学作为社会科学,是从事实层面揭示社会公共事务是如何的学问。
综上可知,现如今儒学在整体上的落后性和边缘化,乃是一个不可规避的事件,儒学根本没有复兴的可能。当然,与西方传统学术一样,中国传统学术及儒学,关于一些具体形态的价值,即善恶、美丑、利害之类的研究,还是有的。由于西方传统伦理学没谈道德修养问题,甚至连道德修养这个词都没有,而现代伦理学也不太重视道德修养问题,即便偶有建树,如国内主流伦理学以大公无私为最高道德境界或修养目标的道德修养论,也多是令人存疑的一家之言,所以儒家道德修养理论,作为儒家伦理学中最具特色的内容,在今天仍有其不可替代的价值。孟子的人心先天有仁、义、理、智的四端说和董仲舒的仁义制度之数尽取之天[18]的天人感应说,就是其代表。只是由于后继乏人,始终未成主流。
[12]张东荪:《知识与文化》,商务印书馆1946年版,第106页。只不过这些研究的成果,构成的不是一般价值论原理,而是应用层面的部门价值论。中国传统学术没有认识论的术语和说法,张东荪甚至说中国哲学无认识论,并为之提供了四个理据的论证。
其三,在应该奉行什么样的国家政治原则的问题上,儒学在历史上真正实施过的政治原则,只有董仲舒确立的皇权至上原则。退而言之,即便圣王执政可以不断延续,圣王之子孙也仍是圣王,毕竟还是属于个人专制,还是属于对现代民主政治和人民主权理念的反动。如程颐的格物致知之论,朱熹的格物穷理,力行致知之论,王阳明的知行合一之论,都是宋儒在认识论方面的贡献。于是,个人永远不需要从自己出发筹划自己的生存发展,这就难怪儒学会不讨论个人幸福的问题。
所以,儒学在现代,无论怎么折腾都无法先进,更遑论重新成为社会主导理论。这些论述大致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提出道德修养目标、理想道德人格和划分道德修养境界的层级,二是给出如何进行道德修养的原则、要点和具体方法。
当然,这些都还算不上是儒学的丑事,因为西方传统哲学的自然本体论,也同样是明显不如当代的科学解释。可是,它会具有这样的比较优势吗? 这里所说的儒学,是指传统儒学,即由孔子开创,在汉武帝时取得独尊地位,在辛亥革命后结束独尊地位的儒家学说。[13]二是有关于概念要制名以指实的逻辑学主张及论述。这就是说,儒学今后不论有什么样的发展,也无法在自然本体论方面超过在今天已经形成了范式理论的常规自然科学的解释。
如果可以简约地说,政治学作为社会科学,是从事实层面揭示社会公共事务是如何的学问。综上可知,现如今儒学在整体上的落后性和边缘化,乃是一个不可规避的事件,儒学根本没有复兴的可能。当然,与西方传统学术一样,中国传统学术及儒学,关于一些具体形态的价值,即善恶、美丑、利害之类的研究,还是有的。由于西方传统伦理学没谈道德修养问题,甚至连道德修养这个词都没有,而现代伦理学也不太重视道德修养问题,即便偶有建树,如国内主流伦理学以大公无私为最高道德境界或修养目标的道德修养论,也多是令人存疑的一家之言,所以儒家道德修养理论,作为儒家伦理学中最具特色的内容,在今天仍有其不可替代的价值。
孟子的人心先天有仁、义、理、智的四端说和董仲舒的仁义制度之数尽取之天[18]的天人感应说,就是其代表。只是由于后继乏人,始终未成主流。
[12]张东荪:《知识与文化》,商务印书馆1946年版,第106页。只不过这些研究的成果,构成的不是一般价值论原理,而是应用层面的部门价值论。
那么,政治哲学作为哲学,则主要是从价值层面,论述社会公共事务应如何的学问。二是中国传统学术的所有著述差不多都是针对某个具体问题而展开的论述,鲜有出于建构关于某个研究对象的系统理论为目的而展开的论述。三是道德选择理论中的义利观、经权变通术和中庸之道,或因其所涉议题(义利之辨)至今未获解决而仍有一家之言的参考价值,或因其理论(经权变通术和中庸之道)在今天尚无取代理论而仍值得被继续研究和发掘。但是,由于孔子所尚的周礼中也有王权世袭制的内容,而孟子也没表示过反对世袭制,所以孔孟所望由圣王执掌的情形并不能必然延续,在现实社会中,随着圣王过世,很快也会变成帝王执掌的实质。[18] 董仲舒:《春秋繁露基义》。在道德的个人践履方面,存在三种道德实践活动,这就是道德评价、道德选择和道德修养。
[③]不论是用乱平还是用文教、君民来划分历史和说明社会演变,都很肤浅、粗糙,不过是依据某些表面现象做出的简单总结,不仅还没有触及到社会演变的内在原因及动力机制,而且也与社会历史的整个实际过程不相符合。每种具体的文化之物都是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被创造出来的,因而它们全都不可避免地具有某种时代局限性。
由于真正的道德能为人提供善的为人处事方式,[17]因而从这个意义上说,伦理学也就是指导人该如何生存生活的人生哲学。[27]认为只要对其他国家行仁爱之道,拥有无国可及的道德礼仪文明,不用武力,就能使周边各国心悦诚服地来朝臣拜。
用后来荀子的比喻说,就是民如水,君王如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它们存在于儒家的伦理学和政治哲学这样的经世致用层面的学问之中。
这种必然性是由认识论、方法论、社会历史和文化报答力方面的原因共同构成的,因而儒学的衰落乃是不可规避之事,要想复兴绝无可能。让每个人都以爱人为最高人生目标的忘我做法,不仅不可能,有悖人的自利本性,逻辑上也很荒谬,因为让你爱他实际上并不是为了让他自己好,而是为了让他再去爱人……结果到头来没有任何人会是爱的目的不说,而且每个人从这种循环之爱得到的好处,也肯定比不上由自爱得到的好处,因为谁都不如你自己知道你最需要什么。在社会演变问题上,是以社会内部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进行解释。这就是说,与当代各种同类的完备性学说相比,儒学在整体上和基本原理、重大理论、重要观点上已经毫无先进性可言,只是它的一些具体观点、具体论题和具体论述还有可继续使用的现代价值。
在人性或人的本性问题上,儒学正统是人性本善的观点。[27] 《孟子·公孙丑上》。
因为其自然本体论是过时的,其社会本体论是粗陋的,其人类本体论是错误的,其认识论是议题狭隘且水平不高的,其价值论则是完全空缺的, 在经世致用的理论层面,儒学的主要理论,即儒家伦理学和儒家政治哲学,从整体上看,相比当代的伦理学和政治哲学,不仅理论构成不系统、完整,有许多一般性的问题没有研究和论及,而且其已有论述中的多数理论观点的水平都不高,现在还能成立并仍有比较优势的则更少。不过依据事物的起源和本质必定一致而可以互释的道理,从儒家伦理学的道德起源说来推论,会是三种观点:一是将人的善性视为道德的本质,一是将天道视为道德的本质,一是将圣人之意视为道德的本质。
三为用于解决两难道德困境的经权变通术(由孟子、公羊学家、董仲舒论及),这个观点尽管在广度和深度上都不及当代伦理学对道德困境的讨论,但从道德规范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入手讨论道德两难问题,也是当代伦理学所忽略的维度,在今天依然有其独到价值。并且,这些研究不仅与其本体论的研究出现的一样早,而且一直延续至今。
由于对各种特殊性道德问题的分门别类的专门研究,仅仅是到了当代才有的事情,因而儒家伦理学和西方传统伦理学一样,基本上研究的都是一般性的道德问题。自当代新儒家代表人物杜维明于1985年走访大陆宣讲儒学的现代价值及其第三期发展前景之后,那股最初(1958年)起自海外华人的复兴儒学思潮,也在中国大陆逐渐成势,并在近些年经由学界与各种社会力量联合,通过公共传媒及讲堂、讲座、办班、办学等方式推广至全社会,以至成为了一场有广泛社会影响力的现实性的儒学复兴运动。关键词:儒学、原理、经世致用理论、文化工具论、比较优势。实际上,中国传统学术是有认识论的,儒学也有自己的认识论。
即便儒学试图在与当代显学对话、交流的基础上,通过改造自身的方式来达到这一目的,也仍然会无济于事。总之,传统儒学认识论的开端即荀子的认识论虽然相当不错,却因缺乏后学而不可能与已经面面俱到地论及了认识论的各种一般问题的当代哲学的认识论和逻辑学相匹敌。
在道德的社会建构方面,儒家伦理学对道德规范体系的设计,在用于处理人与人的关系方面,先是以孔子的仁爱为基本原则,后被董仲舒改成以三纲五常为核心骨架。三、总体评价、原因分析与最后结论 经过以上评析可知,儒学作为本质上属于哲学的学说,在基本原理层面,已经一无所长,完全不及当代哲学中的任何一个学派的同类理论。
那么,当今之世的人们,面对如此众多的学说类工具,究竟该选择其中的哪一种来作为自己实践的指导理论呢?答案自然只能是选择其中最为先进的那套理论。[20]这种道德演化观,今天看来甚是荒谬,明显与道德从古至今的实际变化不符。